小图带你学 :这本历史小说的剧情,比《甄嬛传》还要精彩
打着写有“靖难”二字的大纛进行的,这可是之后朝廷最敏感的大忌。
辽王的“讼冤之纛”是让所有人看到了,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正是张居正所需要的效果,他火速汇报给了隆庆帝。

隆庆帝大怒,当即将辽王革除王爵,废为庶人。辽王府因此灭亡,辽王系宗族隶属楚王府代管,朱宪㸅也成了最后一个辽王。
一个锁定目标的优秀“猎手”,从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让猎物逃之夭夭。
张居正靠着他的隐忍,取得了复仇的胜利。
但作者熊召政告诉我们,只靠忍,是行不通的。
02
左右逢源才是最佳利器
在小说《张居正》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
“两位阁老,用过早餐了么?”冯保问。一进门,他就发觉气氛有点不大对头。
“用过了。”张居正欠欠身子,客气地一笑。
高拱紧绷着脸,一言不发。
冯保瞅着他,冷冷地一笑,突然他又霍地站起,用他那娘娘腔厉声说道:“高阁老,皇上着我传旨来了。”
“啊!”高拱一惊,抬头望着冯保,看到那张白白胖胖的脸和那两道又冷又硬的眼光。他真恨不得大骂一句“你是什么东西!”然后拂袖而去。但这里是乾清宫,加之这阉人又说他是传旨来的,高拱只好压下火气,撩起袍角朝地上一跪冷冷地回道,“臣高拱请旨。”
冯保口传圣旨说:“高拱,朕让你和张居正预作后事安排,切望尔等借资殷鉴,继体守文,尽快拿出章程,写本来奏。”
“臣遵旨。”高拱硬声硬气回答。
“遵旨就好,”看到高拱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冯保心中升起一丝快意,但仍一脸峻肃的说,“内阁就你们两位大老,商量起来方便。皇上交待的后事,还望你们想得周全一点。”
“这也是皇上的旨意吗?”高拱逼问。“不,这是鄙人的建议。”
高拱一拍几案,厉声喝道:“冯公公,内阁的事儿,用不着你来建议。”冯保重又坐回到张居正身边的椅子上,眼睛盯着茶几上的果盒,冷冷地问:“高阁老,你哪来这大的火气。”
“内阁乃朝廷处理国家大事的枢机重镇,你一个内臣,竟敢向辅臣提什么建议。这干政之嫌,你担当得起么!”高拱唇枪舌剑,咄咄逼人。
张居正并不参与两人的争执,只是一味地低头喝茶。
不到六百字,便把张居正、高拱、冯保三人的关系描写得清清楚楚。高拱明显和冯保不对付,张居正明显是中立派,也因为此,他笑到了最后。
面对朝廷内部的斗争,他选择做一个旁观者,一边观摩斗争中所涉及到的政治手腕,一边找新的出路。
处理人际关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要先分是非,再谈相处之道;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只看利益,忽略是非。
高拱是理想主义者,他不能容忍宦官干政,也不愿向他认为有政治野心的太监妥协。
张居正是现实主义者。他明白,现实中的很多弊病,不是靠说的多严厉,处理多严酷就能解决的。
因此,面对皇帝面前的红人太监冯保,张居正能放得下身段。
他见冯保,先要把特制的名片送上,名片用的是「晚生帖」。
在张居正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围绕张居正要不要按照制度回家奔丧守孝的问题,眼看要引起轩然大波。
这个时候,冯保的马仔代表到张居正家去慰问,张居正就强制那个马仔接受他的跪拜,边跪拜边说:「此头寄上冯公公」。
但张居正对冯保那么好,不仅仅是因为冯保是皇帝眼前的红人。
更重要的是,他是要拿冯保顶雷的。
什么意思呢?
一个大国,矛盾那么多,麻烦事不少。倘若皇帝自身又不干净,面临的风险自然不少。言官们七嘴八舌,大臣们叽叽喳喳,都是难免的。

一旦出现什么麻烦,张居正就可以说,这是大内的意思,我做了很多工作,才到这个程度的,不然还不知道会到什么地步呢。
有了好事,或者说他想办的事,张居正就是堂堂正正的「老大」,站在前台决策指挥,威风凛凛。
有了坏事,张居正就退回到「老二」甚至「老三」的位置,在幕后躲一躲,再站出来说,哎呀,我也没办法,是冯保和太后决定的啊。
如此,张居正在政治舞台上,就可以恣意呼风唤雨、游刃有余了。
正因为他会左右逢源,冯保和太后被他卖了,还心甘情愿替他数钱。
但熊召政告诉我们,会谋略还不够。
张居正之所以成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还因为他有理想。
03
一心为百姓
张居正做上首辅以后,最显著的改革就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好处首先是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同时也解放了生产力。尤其是出力的徭役货币化以后,农民可以安心种田,也可以到市镇打工,这又促进了商品经济。
经济繁荣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自然增加。因此万历九年后,一条鞭法虽然时行时废,时废时行,却终于定为国策。

张居正功不可没。
不过,实施一条鞭法,就必须重新丈量土地。
这当然是得罪人的事,土豪劣绅和宗室豪强无不抵制。
好在,皇帝鼎力支持,张居正信任的户部尚书精明强干,更兼有考成法督促官员,这项工作顺利完成。
据万历十年户部统计,全国隐藏和漏报的土地竟多达一百四十七万余顷,数量惊人。
在一片反对声中,张居正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但他的心里很清楚,这不过是表象而已。
为了改革,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张居正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
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时他的下场将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惨。
他的老师徐阶厌倦了可以退休,他的对手高拱下台了可以回家,但他没有选择。
如果他失败了,唯一的结局就是身败名裂,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徐阶的敌人只是高拱,高拱的敌人只是他,而他的敌人,是所有的人,所有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

张居正为什么要这么闹腾呢?
他明明已经爬上了最高的宝座,他明明可以占据土地、集聚财富、培养党羽、扶植手下,只要他不找大家的麻烦,没有人会反抗他,也没有人能反抗他。
但张居正偏偏要搞一条鞭法,让乡绅们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偏偏要丈量土地,让宗室们不能随意逃避赋税;偏偏要搞考成法,让官员们不能再随意偷懒。
很多人不明白,张居正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作者明白,因为张居正和别人不同。他知道贫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儿,也想活下去。
他有极为坚强的意志,即使与全天下人为敌,他也绝不妥协。
很多走上仕途的人,在几十年之后,都已经丢弃了当年的豪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他们已别无所求。
但张居正不同。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
在熊召政的笔下,张居正是一个矛盾的人。
他极其聪明,也极其富有耐心;但他有仇必报,对待敌人毫不心慈手软。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正因为他人性里的复杂,我们才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张居正从书里缓缓走来。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复杂又残酷的社会里,也有人可以勇敢地保留一分年少时的勇气,不因生活的捶打、信念的动摇而陷入绝望。
无关“内卷”,也无关“躺平”和“摆烂”,面对生活的困顿,去为内心找到一条更为安然长久的出路。
这本书里,几乎每一页都能提炼出做人、成事的大智慧,每一章都是环环相扣、让人意犹未尽的精彩故事。
那么,一起来感受《张居正》里的处世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