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带你读 : 习近平推荐书单——《左传》

发布时间:2022-06-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小图带你读 : 习近平推荐书单——《左传》

今天,小图将继续为大家带来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书单--《左传》

《左传》

《左氏春秋传》

《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相传是由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的编年体史书,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氏春秋传》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在多方面的重要事件及人物。其是儒家经典之一,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史学地位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就可靠文献来看,此前先后问世的少量著作,不论是今存《尚书》中的部分编帙,还是各诸侯国编纂的史籍(诸如《春秋》之类)等,内容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约,载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纲目。而《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大事,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与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时期的史实。它采用编年记事的方式,虽然以《春秋》为纲,然而其记事范围之广,叙述内容的具体、详赡,则大大超出了《春秋》。

2叙事文学的典范

《左传》叙事艺术极高,这个水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令人惊讶的。秦以后中国的散文乃至后来的叙事作品,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从中汲取营养而加以发扬、光大。最为大家熟悉的《左传》对战事的描写,如城濮之战、崤之战、泌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战役,既有宏大叙事,又重细节雕画,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典范。后人往往从《左传》中撷录精华,作为范本揣摩,如普及的《古文观止》,就选录了34则,广为传诵。《左传》中所记古代先贤的哲理名言,往往为后人所讽咏,以为鉴戒。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型时期,周王朝礼制崩溃,春秋之始,诸侯僭越,春秋中期,大夫专政,自隐公至于哀公,前人谓春秋有三变,故有隐、桓、庄、闵之《春秋》,有僖、文、宣、成之《春秋》,有襄、昭、定、哀之《春秋》。三变之迹皆毕见于《左传》,这也是《左传》作者从史家立场作出的观察和总结。

《左传》既解经义,又叙史事,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因此《左传》一书堪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了解到春秋250多年历史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汉代以来,《左传》研究涉及春秋历史的政治、历史事件、礼制、典章制度、军事、外交、文物、文化、语言、地理等领域,它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宝库,堪称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

3思想倾向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图书馆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