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发布时间:2020-03-1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图片来源:《故亊的照片:街头图书馆》,

《柯达杂志》,1936年第7卷第6期第11页

1931年,武汉的一场水灾,北平图书馆慷慨举办书籍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赈灾;1937年,面对因战火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上海慈联会筹设难民图书馆,调剂难民生活,培养阅读习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图书馆捐赠疫情防控急需物资,奉献爱心,彰显图书馆的责任担当;今天,上海图书馆方舱数字图书馆开通,希望我们上海的所有数字资源和文化力量,能陪伴方舱医院里的百姓,给他们带去一份精神寄托。

历史常有相似,车轮却在滚滚向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图书馆的那份温暖与力量、图书馆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都值得我们铭记。

北平图书馆与赈灾

北平图书馆,其前身是清末张之洞所创设的京师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1928年改京师图书馆为北平图书馆,现址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该馆规模宏大、藏书众多,在当时可谓中国图书馆之翘楚。

图片来源:《国立北平图书馆之全部外观》,《良友》,1933年第73期第15页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袁同礼从1929年至1948年,先后担任北平图书馆的副馆长、馆长。在其著作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之使命》中,期许北平图书馆“成为中国文化之宝库”,更道“吾人不敏,愿与全国同仁互相提携以期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基”。

图片来源:《国立北平图书馆之使命》,袁同礼,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1年第6卷第6期第3-4页

正是带着这份使命,北平图书馆通过募集图书、开办展览等方式多次为救灾筹款。

在1931年以武汉为核心地区的长江水灾期间,北平图书馆在新馆举行赈灾展览会,向包括商务印书馆北平分馆经理孙伯恒在内的平津地区藏书家募集了数十柜的古本图书杂志、四库全书、唐人写经、满藏文书籍、日本美术书籍等,这些书籍经义卖后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赈灾。

图片来源:《北平图书馆赈灾展览会盛况》,

《大公报(天津)》,1931年9月20日第4版

1935年北平图书馆为了赈济灾民并普及科学常识,于10月10日至13日举办为期三天的无线电航空水利赈灾展览会,募集国内外千余种科学书籍、图片照片、飞行仪器,所涉猎领域包括无线电、航空、水利工程等,展览会所售票价全部作为赈灾使用。

图片来源:《北平图书馆近举办无线电航空水利赈灾展览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1935年第1卷第2期第1页

难民图书馆的诞生

近代中国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由于战火、灾荒等因素,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即便如此,读书仍然是人们不曾放弃的生活方式,或许人们始终相信,唯有书本才是最可靠的依托。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这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由此催生了“露天图书馆”、“难民图书馆”的诞生。

图片来源:《孤岛乐园:露天图书馆》,

《大美画报》,1938年第4期第17页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是1927年初在上海成立的社会团体,主要开展救助难民工作。除了为难民搭建住所、接济饮食、输送交通以外,慈联会还关注难民文化教育及生存技能的提高,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其中就包括筹设难民图书馆。

1937年,大量难民涌入上海。慈联会通过《时报》《社会日报》等报纸刊登广告,向社会各界征集图书用于筹建难民图书馆。正如其征集广告中所述:“为调剂难民生活,养成各难民阅读习惯起见,拟筹设一流通图书馆,惟书籍颇感缺乏,甚望各界热心人士捐助。”

图片来源:《慈联会筹设难民图书馆》,《社会日报》,1937年11月20日第4版

己立立人的图书馆人

图书馆的运作离不开图书馆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沈祖荣,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教诲图书馆从业者要“己立立人”,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他说:“办理图书馆的人,有一件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己立立人。而我们素来造就、熏陶、锻炼、培植所求的学问,所得的学问,不是为自己做招牌,乃是要为社会服务,为群众谋利益。”

图片来源:《国难与图书馆》,沈祖荣,

《武昌文华图书馆科季刊》,1932年第4卷第3-4期第223-234页

一句己立立人,是多少图书馆人秉持的原则,他们中或许是执著一生、投身图书馆事业的教育家,亦或是普普通通守着一方天地的图书馆员,但是“担当”二字一直在图书馆人的骨子里铮铮作响。面对灾情,他们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经当过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的马宗荣,1923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曾关注日本地震事件。在给中华学艺社上海事务所郑贞文(字幼坡、号心南)的一封书信中,马宗荣提到了对日本地震的看法,仔细分析了当地开展抗震救灾的方法得失、今后的改进措施以及如何帮助在日受灾中的留学生等,无不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

图片来源:《通讯:马宗荣君来函论日本震灾事》,

《学艺》,1923年第5卷第5期第1-3页

另一位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将图书馆定位为:“慈善事业、社会事业、文化事业。所以服务其中者,应有特殊的服务精神。”他在1924年席卷全国的水灾中,就曾到开封做水灾教育的演讲。

图片来源:《水灾中之开封教育讲演》,

《新闻报》,1924年7月26日第19版

如今,百年前的灾情或许被人淡忘,唯独图书馆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铭记至今。到底是什么让面临灾难的大众想到了图书馆,又是什么让图书馆的精神传承百年?“图书馆人一方面要像处女一般,埋头伏案;一方面要各处奔走,提倡文化,其中包含着无限的奋斗、牺牲、忍耐、沉默。”“在网络阵地上坚守并探索读者服务转型,是所有图书馆人的共识。”或许这些都是答案。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名普通图书馆人的自述:

“读书,原是人生一乐;

我生平最喜欢的是图书馆,

现在竟整个在图书馆中服务,

这是何等的愉快!

这是何等的愉快!

这是何等的愉快!”

——陈少轩

文字来源:《一年来的图书馆生活》,陈少轩,

《光华附中半月刊》,1935年第4卷第4期第123-126页

图片来源:《本校图书馆管理员》,《光华年刊》,1926年第1期第83页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admin